返回顶部
大家都在看
相关推荐
开启左侧

[各类禁忌] 修行法:禅定

[复制链接]
●ε ●草莓香气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-1-10 15:21:33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
  禅定,汉传佛教术语,利用梵汉合体而创造出的名词,又叫正定、止观,是佛教的最高功德。修行禅定的行为,则常简称为修禅、禅修。

  禅定是由梵语禅那(Dhyāna)的简称“禅”,与三昧(梵文:समाधि samādhi)的汉译“定”组合而成,用来指称进入禅那三昧的修习方法。在印度期佛教传统中,禅那与三昧各有其定义,不会被混淆。但是汉传佛教较为重视两者的融通,很少会特别去分别两者,因而创造出这个独特的名词。

  源起

  在梵语中有七个名词皆被汉译为“定”,他们之间有细微的不同,但汉传佛教传统中较不重视。这七个名词分别为三摩地(samadhia)、三摩鉢底(Samapati)、三摩呬多(Sanmanita)、驮那演那(Dhyāna,又译为禅那)、奢摩他(Samatha)、现法安乐(Dadharma-sukhavihra)、质多医迦阿羯罗多(Citta-eka-agrat,心一境性)等。

  印度佛教认为,只要心不散乱,制心一处,都可以称为三昧。在一切三昧境界中,佛教特别重视智慧与定力同等重要的色界四种禅定境界,又称禅那。

  修行

  人要意识到“空”,了解现象世界是非现实的,才能走向解脱,达至正定。禅定是清净的,排除一切干扰,深信一切皆空、万物刹那生灭,抛弃一切贪欲。正定不能一步达到,要达到大自在,人要长期内心修习,要善良,行善,造福有情,才能达到这个阶段。

  《楞严经》中提到在修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奇境,或许是随禅定功夫(定功)深入而渐得的神通,但若执著求神通或欢喜于得神通,则容易受魔引诱而入魔道。

  三昧

  三昧(samadhi),或称三摩地,意为等持,只要心不散乱,专注于所缘境,皆可称为三摩地。

  三摩鉢底(Samapati),意为等至,指心至平和之境,范围较三摩地为广,包含一切有心定、无心定、甚至片刻的定心。三摩半那(samapduua)则指已入定中。

  三摩呬多(Sanmanita),意为等引,指摄心至于安定平和之境。

  心一境性(citta-eka-agrat)。

  禅那

  禅那(Dhyāna),与三昧(samadhia,又译为定)基本上可视为同义词。两者的分别在于,禅那的范围窄而定的范围宽。禅那专指色界以上的四种禅境界,而欲界诸定因智慧狭小,不能称为禅。因为佛陀与其弟子多以第四禅定力证入涅盘,所以第四禅又称根本定〈dhyana-maula〉。

  奢摩他(samatha,又译为舍摩他、奢摩陀、舍摩陀),意思是止、寂静、能灭等。止息一切杂念、止息诸根恶不善法,所以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。

  以四禅为基础,远离妄想,身心寂灭,安住在现前的法乐之中,就是现法安乐〈dadharma-sukhavihra〉,或称现法乐住(drsta-dharma-sukha-vihara)。

  禅定的层次

  欲界禅定:凡夫、外道和小乘共修之禅 粗心住

细心住
欲界定
未到地定(未来禅)

  色界禅定: 初禅(又名:离生喜乐定)

第二禅
第三禅
第四禅

  无色界禅定 空无边处定

识无边处定
无所有处定
非想非非想处定

  灭尽定(又名灭受想定,需先断三䌸结,不共外道、凡夫)

舍第七识的受、想心所(末那识)
舍第六识(意识)
可证得阿罗汉果(已证初果,且至少证初禅)

  禅定的种类

  法华玄义卷四上记载禅可以分为世间禅、出世间禅、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。

  世间禅:凡夫禅、外道禅。

根本味禅:十二门禅,合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为十二门禅。
根本净禅:三品、六妙法门、十六特胜、通明禅。

  出世间禅:小乘禅、大乘禅、金刚乘禅、最上乘禅(祖师禅)(如来清净禅)、如来禅。

观禅:有五停心观、九想观(不净观)、四念处、八背舍、十遍处等观修的禅法。
炼禅:依“九次第定”的顺序练习,由入初禅开始,次第入二、三、四禅、四无色定,乃至灭尽定。
薰禅:即“狮子奋迅三昧”。从初禅至灭尽定后,再从最后起,回入四空、四禅、初禅,犹如狮子不但能奋迅而去,也能奋迅而归,进退自在。
修禅:即“超越三昧”。从初禅至灭尽定,由灭尽定还入初禅,再入灭尽定,再还入二禅、三禅等等。入这一三昧,定力、观力更为明利,能随意超越远近,出入自在。

  出世间上上禅:即九种大禅。

一切禅:能得自化化他一切之功德,故名为一切。
自性禅:所修之禅,观心之实相,于外不求,故名为自性。
难禅:为深妙难修之禅,故名为难。
一切门禅:一切之禅定,皆由此门出,故名为一切门。
善人禅: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,故名为善人。
一切行禅:大乘一切之行法无不含摄,故名为一切行。
除烦恼禅:除灭众生之苦恼,故名为除烦。
此世他世乐禅: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,故名为此世他世乐禅。
清净净禅:惑业断尽,得大菩提之净报,故名为清净,但清净之相亦不可得,故重曰净,称为清净净禅。

  禅定的姿势

  禅定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姿势与结手印来修练,佛教将其分成行、住、坐、卧四者,其中又以坐禅 为传统并最为流行。

  行姿
  住姿
  坐姿

单跏趺坐:
双跏趺坐(莲花坐):
如意坐(方便坐):

  卧姿

狮子卧

  手印

金刚莲花印:
禅定印:
大圆满印:
一心大法印:
达摩闭关印:

  汉传发展

  中国禅宗所说禅的意义就是在心得决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,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,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,这叫作禅定。

  《六祖坛经·坐禅品第五》:外离相即禅,内不乱即定。外禅内定,是为禅定。

  《六祖坛经讲话·坐禅品》:“禅定者,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,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,所谓外禅内定,就是禅定一如。对外,面对五欲六尘、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,就是禅;对内,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,就是定。参究禅定,那就如暗室放光了!”

 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,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。所谓: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。”“十字街头好参禅。”“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。”只要念念觉照,当下“一念清净一念佛,念念清净念念佛。”,“不怕念起只怕觉迟”,时时刻刻保任,修无修修,行无行行,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,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,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。

  《心经》: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。所谓“行深”,就是禅定、深定。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,当五蕴皆空-也就是“无我”的时候,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,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。

  禅定与禅宗

  一般调养身心为主的数息禅坐、安般禅定并不等于禅宗,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、或修打坐禅定,以先期调适身心,但是更重视般若智慧的开悟,并且明白的说世间禅定并不能让人解脱生死的烦恼。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二者。世间定,亦即四禅八定,这是任何外道、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。已能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,经由修学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,也就是神通,也可以暂时止息身处五浊恶世欲界的种种身心痛苦。但是一旦定力散失,离开定境,很快又回到世间烦恼中。

  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世间禅定的修练,而是将世间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辅助方法之一,最终目的在于追求能究竟解脱一切世间烦恼的出世间定:“解脱无明与无始无明烦恼”。

  六祖大师指导别人时曾说:“指授即无,惟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”禅宗目的不是禅定。 如枯木一般的枯心静坐乃至灭尽定,禅宗都不给予肯定。古训"死水不养蛟龙"者是。
0 0
分享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入住书斋

本版积分规则